大橙子网站建设,新征程启航
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域名注册、服务器等服务
常见的索引类型:哈希表、有序数组、搜索树。
网站的建设创新互联公司专注网站定制,经验丰富,不做模板,主营网站定制开发.小程序定制开发,H5页面制作!给你焕然一新的设计体验!已为咖啡厅设计等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mysql之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
执行查询的语句是 select id from T where k=5
这个查询语句在索引树上查找的过程,先是通过 B+ 树从树根开始,按层搜索到叶子节点,也就是图中右下角的这个数据页,然后可以认为数据页内部通过二分法来定位记录。
InnoDB的索引组织结构:
change buffer:持久化的数据。InnoDB将更新操作缓存在 change buffer中,也就是说,change buffer 在内存中有拷贝,也会被写入到磁盘,主要节省的则是随机读磁盘的IO消耗。
change buffer 只限于用在普通索引的场景下,而不适用于唯一索引.
merge:将 change buffer 中的操作应用到原数据页,得到最新结果的过程。
merge执行流程:
1、从磁盘读入数据页到内存
2、从change buffer里找出这个数据页的change buffer记录,依次应用,得到新版数据页
3、写redo log,这个redo log包含了数据的变更和change buffer的变更。
change buffer 用的是 buffer pool 里的内存,因此不能无限增大。change buffer 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 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50 表示 change buffer 的大小最多只能占用 buffer pool 的 50%。
如果要在这张表中插入一个新记录 (4,400) 的话,InnoDB 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第一种情况是,这个记录要更新的目标页在内存中
这时,InnoDB 的处理流程如下:
第二种情况是,这个记录要更新的目标页不在内存中
这时,InnoDB 的处理流程如下:
mysql insert into t(id,k) values(id1,k1),(id2,k2); 当前 k 索引树的状态,查找到位置后,k1 所在的数据页在内存 (InnoDB buffer pool) 中,k2 所在的数据页不在内存中。
分析这条更新语句,你会发现它涉及了四个部分:内存、redo log(ib_log_fileX)、 数据表空间(t.ibd)、系统表空间(ibdata1)。这条更新语句做了如下的操作(按照图中的数字顺序):
带change buffer的更新过程:
select * from t where k in (k1, k2) ,如果读语句发生在更新语句后不久,内存中的数据都还在,那么此时的这两个读操作就与系统表空间(ibdata1)和 redo log(ib_log_fileX)无关了.
order为关键字,作为字段使用是需要加`引上,如下:
update test_t set `order`=5 where id=15;
建立索引,要使用离散度(选择度)更高的字段。
我们先来看一个重要的属性列的 离散度,
count(distinct(column_name)) : count(*) -- 列的全部不同值个数:所有数据行行数
数据行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子越大,列的离散度就越高。简单来说,如果列的重复值越多,离散度就越低,重复值越少,离散度就越高。
当字段值比较长的时候,建立索引会消耗很多的空间,搜索起来也会很慢。我们可以通过截取字段的前面一部分内容建立索引,这个就叫前缀索引。
创建一张商户表,因为地址字段比较长,在地址字段上建立前缀索引
create table shop(address varchar(120) not null);
alter table shop add key(address(12)); // 截取12个字符作为前缀索引是最优的吗?
问题是,截取多少呢?截取得多了,达不到节省索引存储空间的目的,截取得少了,重复内容太多,字段的散列度(选择性)会降低。怎么计算不同的长度的选择性呢?
先看一下字段在全部数据中的选择度计算公式:
select count(distinct address) / count(*) from shop;
select count(distinct left(address, n)) / count(*) as subn from shop;
count(distinct left(address,n)) / count(*) 的结果是会随着 n 的变大而变大。举个例子,现在有两个address(东大街长兴小区,东大街福乐小区),那么 distinct(address,2) distinct(address,3)
==所以,截取的长度越长就会越接近字段在全部数据中的选择度
==所以,我们要权衡索引大小和查询速度。
举个例子,通过不同长度去计算,与全表的选择性对比:
SELECT COUNT(DISTINCT(address))/COUNT(*) sub, -- 字段在全部数据中的选择度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5)))/COUNT(*) sub5, -- 截取前5个字符的选择度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7)))/COUNT(*) sub7,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9)))/COUNT(*) sub9,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10)))/COUNT(*) sub10, -- 截取前10个字符的选择度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11)))/COUNT(*) sub11,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12)))/COUNT(*) sub12,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13)))/COUNT(*) sub13,
COUNT(DISTINCT(LEFT(address,15)))/COUNT(*) sub15
FROM shop;
+--------+--------+--------+--------+--------+--------+--------+--------+--------+
| sub | sub5 | sub7 | sub9 | sub10 | sub11 | sub12 | sub13 | sub15 |
+--------+--------+--------+--------+--------+--------+--------+--------+--------+
| 0.9993 | 0.0225 | 0.4663 | 0.8618 | 0.9734 | 0.9914 | 0.9943 | 0.9943 | 0.9958 |
+--------+--------+--------+--------+--------+--------+--------+--------+--------+
可以看到在截取 11 个字段时 sub11(0.9993) 就已经很接近字段在全部数据中的选择度 sub(0.9958)了,而且长度也相较后面更短一些, 综合考虑比较合适。
ALTER TABLE shop ADD KEY (address(11));
1.索引的个数不要过多(浪费空间,更新变慢)
2.在用于 where 判断 order 排序和 join 的(on)字段上创建索引
3.区分度低的字段,例如性别,不要建索引(离散度太低,导致扫描行数过多)
4.更新频繁的值,不要作为主键或者索引(页分裂)
5.不建议用无序的值作为索引,例如身份证、UUID(在索引比较时需要转为ASCII,并且插入时可能造成页分裂)
6.若在多个字段都要创建索引的情况下,联合索引优于单值索引
7.联合索引把散列性高(区分度高)的值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