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橙子网站建设,新征程启航

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域名注册、服务器等服务

flutter设计模式的简单介绍

跨平台桌面开发,Electron还是WebView2 (中篇)

这一周继续聊跨平台桌面开发这个事情。

“专业、务实、高效、创新、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直以来坚持追求的企业文化。 创新互联是您可以信赖的网站建设服务商、专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成都网站制作、成都网站建设、外贸营销网站建设、软件开发、设计服务业务。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结合用户体验与视觉传达,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创新互联建站将不断地超越自我,追逐市场,引领市场!

在这篇文章中,我暂时会放下Electron与WebView2的一个对比,而聊一聊跨平台这个对于程序员群体来说不陌生的词。

一个趋势是:跨平台开发几乎是在各个技术方向都会持续发展的

跨平台这个词,对于程序员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这个概念不只在某一端存在,后端,前端,移动端,桌面端几乎所有方向都对跨平台有需求。

在后端,Java是跨平台的,当你用Java来编写后端服务时,并不需要考虑操作系统,因为它几乎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现在,编写一个后端服务,选用Java仍是主流。虽然可能它的跨平台特性已经不是程序员最在意的点了。

而在移动端,类似React Native,Flutter也是非常有名的跨平台移动开发,它们与移动原生开发方式之间一直是竞争与共存。

而前端因为依托于浏览器,天然就是跨平台的。事实上,很多应用或服务早期纷纷选择从原生应用迁移至前端WEB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跨平台的。

桌面操作系统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Windows一家独大,所以桌面开发一直是Windows独占,直至现在为止,很多专业级的软件仍然是Windows独占的。

而Linux桌面操作系统与MacOS桌面操作系统,早些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压根不需要考虑这两种系统。但随着近些年它们的慢慢流行,特别是苹果的MacOS的以其杰出的工艺,流畅的体验,叠加苹果手机的流行,其市场份额增长非常之快,在特定的诸如编程,设计等行业人群中使用范围较广,这使得开发支持MacOS系统这个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在桌面开发领域,跨平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也是Electron及早期的NW.js能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非常广应用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哪一端,跨平台技术之所以频繁出现与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编程的一个重要痛点在于:

为了让同一个服务能在所有设备上运行,程序员不得不编写与维护非常多不同版本的程序

每一个程序或软件后面的服务,都有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就是期望它的用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使用任何设备,都能方便友好的使用这个服务。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Web发展起来了,因为Web的优势就在这,只要你的设备上有浏览器,就能访问。

但Web毕竟性能有限,且浏览器这种形式并不利于用户忠诚度的培养,它存在天然的弱点。一些简单的操作服务使用Web并无问题,但稍微有点要求的,Web可能就并不是非常适合。

所以,一种趋势不可避免地流行起来:

对不同设备或系统进行抽象,基于某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编写出能与原生程序相媲美的,又能跨平台的技术便层出不穷了

对吧,Java是使用JVM来抽象不同的操作系统,React Native则是使用虚拟DOM以及转换成原生控件的方式来实现跨平台,而Electron则是通过性能较好的Chrome内核+NodeJS原生调用能力的搭配来实现跨平台桌面开发。

总而言之,这种跨平台的技术不会消亡,只会有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而它们与原生开发一定是相互竞争,配合与共存的。相互之间无法取代。

那再回到跨平台技术上来说,一个良好的跨平台开发的技术或框架,重点是什么。

或者换种方式说,哪些特性使得它更易于流行起来?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的几个点:

跨平台开发技术能不能流行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编程语言。

以移动端跨平台开发技术来说明,一个React Native,一个Flutter,这两个是比较知名主流的跨平台移动开发技术。React Native使用的是前端React技术,而Flutter则是Google的D语言。

显而易见的是,虽然Flutter是使用skia引擎在底层重绘一套UI,其性能相比React Native这种模式更佳,但React Native更易于被接受。

在流行度上,React Native始终比Flutter更流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

使用已熟知的前端编程语言,比起重新学习一个D语言更易于被接受,维护成本更可控。

这个问题在跨平台桌面开发中也是类似,跨平台桌面开发技术也不是Electron最开始出现,比如著名的QT很早就有了,但比起Electron这种使用前端编程技术来说,显然在编程语言的门槛上和程序员群体上都存在困难,这也是Electron能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

因为,大多数程序员群体,相比较另外学习一门什么语言去做什么,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做什么是更容易,意愿也更高。

而从公司或团队的考量上看,选择偏门的小众语言存在成本上的顾虑,比如人员招聘是否容易?

跨平台技术在尝试解决不同平台不一致,它或多或少会损耗性能。这也决定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跨平台技术能取代原生开发。

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一个程序来说,究竟性能有多重要。对于比较看重性能的程序来说,原生开发可能是最优选择。

但跨平台的性能损耗也有高低之分,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其实,无论是Electron,或是WebView2,都是基于浏览器内核+前端技术的跨平台桌面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聊的原因。

Electron是先行者(当然,严格说来,NW.js出现的更早,但今天它的流行度已远远落后于Electron了),而WebView2则是后来者。

那做为后来者的WebView2究竟做了哪些改进?它又有多大的能力来挑战Electron呢?

下一篇,继续聊。

做混合的话Uniapp和Flutter我应该学哪个啊?

Uniapp目前比较成熟,而且用的是Vue语法,学习成本比较低,而且行业里面用的也比较广泛,而Flutter的话,学习成本略高,因为要学习新的语言,还有就是目前生态不是特别完备,等他再发展发展吧。黑马程序员官网有成套免费视频哦,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直接过去学习。您的采纳是对我成长的鞭策

Flutter了解之手势

描述了屏幕上指针(触摸、鼠标、触控笔)的位置和移动。

Flutter中可以使用Listener(功能性组件)来监听原始触摸事件

例1

例2

例3

忽略PointerEvent

手势: 描述由一个或多个指针移动组成的语义动作,如拖动、缩放、双击等。

Material大多数widget已经对tap或手势做出了响应。 例如 IconButton和 FlatButton 响应单击,ListView响应滑动事件触发滚动。

用于手势识别的功能性组件,通过它可以来识别各种手势。

例(单击)

例(添加Material触摸水波效果 InkWell组件)

例(滑动关闭 Dismissable组件)

例(单击、双击、长按)

例(滑动)

例(扫动---单一方向)

例(缩放)

GestureRecognizer是一个抽象类。

一种手势的识别器对应一个GestureRecognizer的子类。

由于手势竞争最终只有一个胜出者,所以,当有多个手势识别器时,可能会产生冲突。

在APP中经常会需要一个广播机制,用以跨页面通知。比如一个需要登录的APP中,页面会关注用户登录或注销事件,来进行一些状态更新。

这时候,一个事件总线便会非常有用,事件总线通常实现了订阅者模式,订阅者模式包含发布者和订阅者两种角色,可以通过事件总线来触发事件和监听事件。

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事件总线是足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如果决定使用状态管理包的话,一定要想清楚APP是否真的有必要使用它,防止“化简为繁”、过度设计。

在widget树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分发通知,通知会沿着当前节点向上传递,所有父节点都可以通过NotificationListener来监听通知。

Flutter中将这种由子向父的传递通知的机制称为通知冒泡(Notification Bubbling)。

通知冒泡和用户触摸事件冒泡是相似的,但有一点不同:通知冒泡可以中止,但用户触摸事件不行。

通知冒泡和Web开发中浏览器事件冒泡原理是相似的,都是事件从出发源逐层向上传递,可以在上层节点任意位置来监听通知/事件,也可以终止冒泡过程,终止冒泡后,通知将不会再向上传递。

Flutter的UI框架实现中,除了在可滚动组件在滚动过程中会发出ScrollNotification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通知,如SizeChangedLayoutNotification、KeepAliveNotification 、LayoutChangedNotification等,Flutter正是通过这种通知机制来使父元素可以在一些特定时机来做一些事情。

阻止冒泡

通知冒泡原理

iOS开发之初识OpenGL

既然有了 Metal 我们是否还有学习 OpenGL ES 的必要呢.我个人认为暂时还是有必要的.OpenGL /OpenGL ES/ Metal 在任何项目中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用GPU芯片来⾼效渲染图形图像.所以它们底层的原理相近,首先了解OpenGL之后再去了解Metal会更加容易, 其二OpenGL是跨平台的框架.保不齐以后会在其他的地方用到,所谓技多不压身.毕竟不可能保证一直都做苹果开发吧.

理论枯燥且乏味, 但是我们联想一下flutter开发中用到的context, iOS开发中CoreGraphics里也有用到context. 是不是此时心中就有了一定的答案.我个人理解其设计模式大同小异. 顾名思义我们能够通过context拿到很多必要的状态和数据.

比如需要显示一个正方形, 则需要两个正等边三角形图元来完成

为了读取效率起见, 提前分配一块显存, 将顶点数组存放在显存中. 这部分显存就叫做 顶点缓冲区

OpenGL渲染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节点. 这些节点串起来就是管线.

常见的着⾊器主要有: 顶点着⾊器(VertexShader) , ⽚段着⾊器(FragmentShader) , 几何着⾊(GeometryShader) , 曲⾯细分着⾊器(TessellationShader)

OpenGL ES 中只⽀持 顶点着⾊器 和 片段着⾊器 .

光栅化就是把顶点数据转换为片元的过程。片元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于帧缓冲区中的一个像素。

如果把渲染比作是画画, 那么顶点着色器操作相当与确定画的内容的框架. 而之后往框架里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光栅化.

填充好内容之后就是片元着色器操作像素点填充颜色等操作

这里附上一张流程图:

纹理可以理解为图⽚。 在渲染图形时需要在顶点围成的区域中填充图⽚,使得场景更加逼真。⽽这⾥使⽤的图⽚,就是常说的纹理。只是在OpenGL,我们更加习惯叫纹理,⽽不是图⽚。

基于Weex的Flutter项目框架

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项目的前期采用Weex开发。但是随着交互复杂度的增加,Weex一处开发多处多处运行的特征并没有很好的体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做IOS和Android的适配。如今火热的Flutter相比Weex和Rn来说,给出了更好的跨平台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Weex实现,底层跑在Flutter Engine上的框架。

底层的Runtime采用isolate engine,框架业务逻辑,Dom的解析逻辑和Render逻辑都跑在这里。

渲染引擎采用Flutter的Skia,彻底剥离了Android和IOS的差异性.

将Weex VirsualDom的解析都替换成Flutter Widget.

设计基于Weex2Dart的Brider,使JS和Dart可以相互调用

weex-demo的性能展示

release环境下采用AOT模式,性能会有质的飞跃。

Android-Release版本只有10m大小

相比Weex和Rn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具有更好的跨平台性

相比Flutter,具有动态部署的能力(Flutter Release采用AoT模式并没有动态部署的能力,即使Debug版本也只是开发环境下才有动态化能力并没有可以实施项目的能力)

只需要会Weex开发或则Rn开发就可以,不需要额外学习Dart,已有的Weex项目可以无缝切换。


本文标题:flutter设计模式的简单介绍
文章分享:http://dzwzjz.com/article/dscgojc.html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028-869222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