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橙子网站建设,新征程启航
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域名注册、服务器等服务
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就是屏幕越来越大,这是雷总说的,雷总这句话还算靠谱,随便想想也能明白,像阅读、看视频、浏览网页等等大屏幕手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信你看,各大厂商都有相应产品,三星有Galaxy Note系列、华为有Mate系列,iPhone也有Plus版本等等,所以,在5月10号,小米顺势而为推出了6.44寸的小米Max,既丰富了产品线,还能在大屏手机市场分得一杯羹。在发售当天(5.17),我们也“抢”得一台1499元版本的小米Max手机(共有1499、1699和1999元三个版本),在经过接近两周的使用后,我觉得是时候聊聊这款小米Max了,还是先从外观看起。手机的包装对比小米5做了较大改动包装内所有东西全家福充电头比较汗颜5V2A,小米Max可是4850毫安时电池吖,竟然没有快充!对比iPhone 6 Plus(中)和小米5(右),它确实很大小米Max与小米5不同,它的外观更为方正,加上其6.44的超大屏幕尺寸,显得刚毅霸气;而前面的2.5D玻璃观感圆润,把大机身的犀利收了回来,整机便显得刚中有柔,不会太突兀。手机背部采用喷砂金属工艺,触感良好,在后腰的部分更是做了收形处理,使得手机贴合手感,握持感更佳。而侧边的CNC加工,倒角设计同样为整部手机景上添花,使得手机的上手感觉更上一层楼。依旧为发烧而生,但这次并不太“烧”1600万像素,支持相位对焦五镜式镜头,双色温闪光灯关机键跟音量键,感觉略硬底部的扬声器跟麦克风,没有上USB-C口曾经的三大金刚键,现在红米御用,小米Max设计初期会不会是红米系列?额头的两点一线好像颜文字Orz 磁盘性能测试:低价也不差磁盘性能本次采用AndroBench,而之前我们也出过新版PCMARK中的磁盘性能测试,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了解下。256K连续读取性能256K连续写入性能4K连续读取性能4K连续写入性能也许是考虑到成本的原因,小米Max没有用与小米5一样的UFS 2.0闪存,而是选用传统的eMMC闪存,所以在性能方面与小米5还有一定差距,但有趣的是,在4k写入的测试中,小米Max竟然打赢了小米5,虽然经过几次测试,但是结果依旧如此,这让人有些疑惑。小米Max屏幕测试:表现平平屏幕显示的优劣能给使用者最直观的感受,而此次超大屏幕是小米Max的一大卖点,作为一款大屏手机,小米公司究竟在屏幕上下了多少功夫呢?我们通过专业设备,对小米Max的屏幕进行了色域、色温、色彩精准度以及亮度等测试。色域:92%的sRGB 71%的AdobeRGB色温:7800k色彩精准度平均指标:3.94白点亮度:333.4尼特经过测试,在屏幕素质方面表现不如定位旗舰的小米5手机,色域表现稍差,而色温显示偏暖,在色彩精准度以及最高亮度方面也弱一些,总的来说屏幕也就一般了。而MIUI系统内也有相应的色温和屏幕优化设置,供不同习惯的用户自行调节。屏幕实拍对比对于上面的测试结果有些网友可能不是太了解,所以下面准备了小米Max以及其他两款手机的三原色和纯黑、纯白的实拍对比,网友们可以参考下。红色:小米Max、小米5、一加X纯黑:小米Max、小米5、一加X纯白:小米Max、小米5、一加X绿色:小米Max、小米5、一加X蓝色:小米Max、小米5、一加X来感受下黑边?官方渲染图与实物图对比真机实拍图的黑边一直饱受诟病,小米也不例外,虽然小米Max的黑边依旧槽点满满,好在雷军在发布会上没有吹嘘,所以网上吐槽相对较少。可惜小米Max没有黑色版本,否则黑边情况就会好很多了。在性能测试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小米Max手机的基本参数,对比自家旗舰,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接下来的测试顺利进行。小米Max基本规格参数(对比小米5)小米Max性能测试:CPU强劲,GPU中庸对比旗舰机型小米5的高通骁龙820,定位中端的骁龙650性能究竟几何?日常够不够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如既往地进行了如下几项测试。MIUI系统提供两种模式供用户选择,分别是流畅模式及效果模式。流畅模式通过降低部分效果使得减少手机资源的占用;效果模式便是充分发挥手机CPU和GPU的性能,以达到最高性能,我们首先把手机调至效果模式,其实系统默认也就是这个模式。手机效果模式高通骁龙650作为最新一代骁龙处理器,在之前红米Note3全网通版本上已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而此次到手1499元版本的小米Max同样使用骁龙650处理器,下面我们看看该款处理器的基本规格。CPU性能测试了解了处理器参数,接下来进行第一款软件测试——GeekBench,一款经典的CPU性能跑分软件。GeekBench3单核性能可以看出,单核性能跑分结果得出1517分,与小米自家旗舰机型小米5并没有很大差距,作为中端的处理器还能追赶同代旗舰实属不易。GeekBench3多核性能而在多核性能方面得分3619,虽然骁龙650为六核(2x A72+4x A53)设计,但是想打大哥820还是有些吃力的,毕竟人家是旗舰。至于最高分的魅族Pro 6,作为一款十核处理器的手机我就不说话了。JS脚本性能测试(Chrome浏览器)Sunspider作为一种JavaScript脚本性能测试,时间越短表示手机性能及浏览器性能越强。而骁龙650的表现与上代骁龙808基本持平,比骁龙820差一点。PCMark综合性能作为一款计算机上老牌的测试软件,移动端PCMark同样有非常强的参考性。骁龙650的综合性能紧随大哥骁龙820之后,可见这款处理器的性能并不弱。总的来说,骁龙650在中端处理器这个阶段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虽然上面还有骁龙652八核大兄弟压着,但是在当下1499价位中虐杀全场没啥压力。当然,关于高通一直受人诟病的降频问题,大家不用担心,肯定是有的。GPU性能测试霸王龙离屏测试曼哈顿离屏测试3DMark-Ice Storm测试图形处理器方面,经过三款经典软件的测试后,其结果终于体现出高通中端处理器与高端处理器的差别了。骁龙650图形处理能力也就非常符合其本身的中端定位,性能比起大哥骁龙820有较大差距,但相较于其他手机,性能并不落后。总的来说,高通骁龙650处理器性能中上,CPU方面表现相对优秀,性能对比旗舰骁龙820并没有输太多,GPU则表现比较中庸,定位中端也算差强人意,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小米Max充电测试:大电池也有痛在看完小米Max的发布会,知道其采用4850毫安时的大电池后,我就在想,有这么大的电池,快充技术肯定有啦,不然充电多费时间。然而在真机到手后,开箱一看充电头,当时就让我大跌眼镜,充电头上写着5V/2A,也就是说原装充电头最多也就10瓦功率,这充电时候简直要命。20%-80%充电时长虽然我们后续测试中发现小米Max支持快充,但也只是9V/1.4A,最高14瓦的充电功率。尽管充电速度快了一些,但还是要充很长时间。图中给出使用原装充电头以及快充头的充电时长数据,可见即使小米Max能够快充,支持并不是很好。0-100%充电曲线大屏手机有大电池,但也要花大时间充电。从缺电状态到充满电,小米Max一共花了212分钟,也就是3.5小时多一点。充电时充电曲线基本呈线性增长,充电速率比较稳定。考虑到小米Max续航比较厉害,用户使用一天后能在睡觉时间充电,第二天继续使用,所以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基本就没啥烦恼了。发热问题:大屏散热快小米口号“为发烧而生”,一直以来小米手机也真的就是在发烧,小米Max也不例外,不过这次比以前好多了。温度数据(室温25℃)GPU GFLOPS得益于金属外壳以及较大面积的背板,尽管在使用炮神的双烤软件进行暴力测试下,在室温25℃时小米Max手机最高温度依旧保持不到40℃,这表现相较于以往小米手机有较大进步,至少不那么烫手了。而关于高通处理器降频问题,骁龙650同样继承了传统,高频运行不久便降下来了。小米Max系统体验硬件性能作为一款产品的基石,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软件优化直接作用于硬件,在硬件与使用者之间扮演者关键齿轮的重要角色,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了解基本的硬件性能之后,我们聊聊通过MIUI系统的优化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MIUI系统小编手上小米Max已更新到最新可用更新,版本号为MIUI 7.3稳定版。因为版本最新,所以MIUI 8的一些新特性也提前体验了一番,具体稍后解说。首页及系统版本风景动漫等多样的个性化主题音乐应用首页及歌曲封面应用商店及小米视频下拉栏中内容太多,可以在设置中进行管理小米广告公司在MIUI中崛起智能家居跟小米百货拨号界面,黄页也满满的广告说完系统及基本的自带应用,接下来讲在更新过后提前体验的MIUI 8新特性。首先是画报功能,MIUI 8负责人洪锋说,在MIUI 8中,锁屏壁纸会每隔一段时间便进行切换,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心情。这功能与Windows的壁纸切换有些类似,不同的是MIUI切换的是锁屏界面而不是系统壁纸。在选择新的壁纸里面可以设置锁屏画报类似于按键助手功能的悬浮球,虽然很早之前其他厂商就用上了,但借助小米Max的上市而推出这个功能,貌似也没啥问题。大屏手机,单手操作相对困难,而有了悬浮球就轻松不少。同时,为了方便手小的用户,MIUI系统设置中还提供了单手模式,而且单手模式中可以自定义手机缩小的范围,十分贴心。悬浮球及单手模式设置界面其他一些系统上的细小改变,就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细细了解,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指纹识别:就一个字!快!小米Max的指纹识别放在了背部,应该是用的FPC方案,作为6.44寸的超大屏幕手机,倘若放在前面home键位置,操作上难免有些尴尬。而小米Max的指纹识别着实让我非常惊喜,为什么呢?因为快!快到你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那种即点即亮的快感。虽然雷军并没有说明小米Max用哪一家的指纹方案,也没有吹嘘小米能在零点几秒内完成解锁,但是不单单是我,周围过来体验的同事们也纷纷表示,小米Max的指纹解锁真的很快。指纹的设置及录入界面与大多数手机类似,手机最多支持五个指纹录入,而在指纹的设置里,MIUI还有儿童模式,所以防熊孩子又有新招了。拍照测试:也就拍拍而已了拍照方面,雷军在发布会上并没有过多强调小米Max的拍照能力究竟如何,只是简单介绍了小米Max配备了16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支持相位对焦;前置摄像500万,拥有82°超大广角拍摄。然而经过网友搜集资料,小米Max的主摄像头与红米Note 3规格一致,按照这样说法,其拍照能力大概就有个基本概念了。拍照部分并没有太多可以设置的选项下面是实拍样张,点击可看原图。夜景较暗及有灯光的情况户外夜景及微距白天户外,看累了吃碗面吧小米Max的拍照能力真的就很一般了,夜拍噪点很多,朦朦胧胧。虽然手机端没几家能把夜拍做的很好,但是小米Max的夜拍水平估计要垫底了吧。微距对焦有时特别慢,完全找不到焦距,需要重新对一次才行。而日拍方面相对正常一些,也就是普通水平,没有啥出彩的地方。总结:更适合专车司机和追剧族大而轻薄作为小米公司官方宣传的卖点,然而在我使用近两周后,我的感觉是:小米Max的卖点还可以更多。譬如小米Max侧边的CNC加工,背部的喷砂金属工艺,给人提供良好的触感;虽然大屏,但小米Max在设计上对后腰的收型以及倒角的再处理,刚好贴合手掌,在握持感上并没有想象中大;MIUI系统中对大屏手机在使用体验的优化也显示出MIUI负责人的诚意。而本次测评中最出彩的手机续航,更适合司机和追剧族。无论是的哥或是个人平时自驾出行,大屏手机首先是导航看得更清楚了,驾驶过程中不必过于分神观察路线,更安全了。追剧看视屏小米Max更是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视觉更宽广;而支持128g存储卡能够放更多的视频了,离线播剧再也不用天天连电脑更新视频等等,超长的续航也保证了观看视频不必愁电量的问题。虽然优点挺多,但小米Max也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就感受到小米Max的2.5D玻璃包边处理地并不细腻,打电话会夹头发;手机做大了,重量也上去了,稍微煲电话粥就会觉得手持电话好累;而屏幕底下的三键在横屏双手持机玩游戏看视频时会有误触的情况,虽然可以屏蔽三键,但还是略显繁琐;MIUI系统上的广告也是十分烦人,强迫症人群估计就忍受不了吧;便携性方面有些网友也许也会烦恼,毕竟6.44的个头确实也不小。最后是1499元到底买不买?我的看法是,能买到就买吧。别的不说,高通骁龙650本身就是一款性能不错的处理器,若是带上市场标配3GB+32GB组合,放在千元机中极具性价比。要是厂商良心,硬件加料,基本上买到就是赚到,有何不可。像小米Max这样6.44寸的手机,虽然屏幕跟摄像头表现差一点,但是凭借其超长的续航和不俗的性能,放在1499元的价位简直加到满分,而1699跟1999元的版本虽然同样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但个人觉得不如1499元的有竞争力。
成都创新互联公司基于分布式IDC数据中心构建的平台为众多户提供绵阳主机托管 四川大带宽租用 成都机柜租用 成都服务器租用。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语言选择的问题,其中关于Python和Java的问题大抵如下:
Python和Java该如何选择 ?
将来Python(Java)会不会替代Java(Python) ?
零基础应该选择学习Python还是Java ?
做web开发,用Python好还是Java好呢?
这类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得来一波,今天就以这个为切入点和大家唠唠。
为啥要说这个话题?
Python既是一个大众化的语言,也是一小搓儿开发者喜欢的语言。怎么说呢?
每个开发者都应该学学Python这个胶水语言,后端开发者不会Python都不好意思出门和别人打招呼。事实上基本在每个公司都有Python的身影,只不过公司的核心业务、用户产品很少用Python来做。
国内大一点的、使用Python做基础设施的公司1只手就可以数出来:豆瓣、知乎、美团、饿了么、搜狐(漏掉的欢迎补充)。 公司级别把Python作为核心的公司屈指可数,它更像是一波有「特殊」感情开发者的选择,这波人品味很挑剔,这个有点难描述,参照Pythonic这个词希望你成为的开发者吧。
Python在国外环境要好得多,但是在国内一直在缓慢的赢得更多人的心,在我的感觉里还有点「病态」发展(这个就不展开了),增速是可预期的,不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职位就是那么多,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无非是市场冷静客观下来优胜劣汰,能力不达标罢了。据我所知,只要你的能力匹配,Python高级工程师是非常受市场青睐的。
造成Python市场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我们都知道语言通常不是技术瓶颈,那为什么公司会有很强烈的技术选型因素?这其实是「政治」。BAT出来的人到其他小型公司做高管,他们为了站稳会选择重构成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技术栈,而且重构大部分是为了KPI和晋升。这些有话语权的人往往不会Python,只熟悉传统的PHP,Java,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其他语言的市场热度不会降下去,政治正确要比技术正确更重要,Python语言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突破重围。那么知乎、饿了么这些公司为什么选择Python?嘿嘿,除了创业早期为了显得逼格高(有时候这是创业营销的一种需要),他们的高管中有些是豆瓣出去的哦,所以你看到同样的现象,豆瓣出去的人做技术决策的结果选了Python。
招人难。国内找靠谱的Python工程师实在是太难了。会Python和真的靠它吃饭差别实在太大了,知乎Python话题下大部分充其量算是会用Python写脚本的人在强答罢了。你看我的同事或者我了解到的Python领域里面的开发者基本都是不用知乎也不回答Python问题的。我们知道,Python非常适合创业期完成产品快速试错和迭代,如果一个公司没有优秀的开发者坐镇,我还是不太相信用Python能坚持下去的,太多工程问题真的不是学院派能解决的,很多问题Google/SO是找不到的。那么用人荒造成了想选择Python为公司技术栈的公司望而却步,最后恶性循环大家都不太敢让核心系统用Python了。
总有刁民拿性能说事儿。性能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公司和产品真的不需要担心这点,也有人说Python没有大型网站的顶级的解决方案。其实不然,国内有豆瓣,国外有Instagram、Reddit等等成功的案例,我说了很多遍了,决定网站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架构,然后是代码水平,最后才是语言。 但是很多对Python一知半解的人就被这么吓跑了,并且拿着这些槽点去吓别人。
技术环境不好。PyCON北京场都组织不起来,真的有干货的开发者都不出来活动,万事与Ta无关高高挂起,反观前端氛围真的很好。很多新人想入坑,但是没人带,没方向,没组织,外面尽是坏人,每天看到的都是类型于发爬虫这种很low级别的技术文章,这种气氛下,未来真的青黄不接呀。
Python or Java?
终于到了正题了。工作和个人项目中会常用到Python,Golang,Lua,Javascript、CSS,做运维的时候还用过Perl和Ruby。很多年前看《程序员修炼之道》,作者建议每年至少学习一门新语言,每季度阅读一本技术书籍,非常有道理。其实学习语言无非是语法、库和框架这三者,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一个月就能开始用它写点东西了,没什么必要纠结学那个的问题,开发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整个职业生涯里面都得不断学习,除非我不认同某个语言的设计哲学和语法,比如我个人是不喜欢Java的。学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来学,比如A语言和B语言相比有什么优劣,设计上为什么不同、它们只能有很么互相借鉴的地方,为什么?等以后在工作中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我爱Python,但是只在正确的时候用它,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无论什么场景都用某语言,要记住,用语言或 者框架来划分技术其实很幼稚。
插个题外话,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那怎么不见你写/回答Golang、Rust等方面的文章/问题呀」?因为不自信,不想误人子弟,也不想强答。「自信」是什么呢?就是使用它的时候不担心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天下我有的感觉,大不了看源码,我C学的不好,但是不影响我带着问题读CPython的源码,不过离贡献C代码就差的很远了,我现在也没想着走这一步,所以对C语言的掌握程度好久没变过了。如果没有经过4-5年的深入和实践,我真的不觉得能在某个领域指手画脚。
说到选择。如果你没有强烈的对语言的认可或者不认可,单纯为了尽快养家糊口,选Java,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广泛,成熟案例多。如果你很理解「人生苦短我用Python」这句话,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不过无论是否选择Python吃饭,甚至你不是一个纯纯的开发者,我还是再建议你应该也要学学Python。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大概这样一句话「只会Python找工作很难」,我是认可的。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身边的大部分除了Python都能使用其他技术完成工作,比如前端、IOS、安卓等。无论Python还是Java都只是编程语言,工作中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的能力,拿Web开发来说(这里不考虑软技能和需求分析、沟通协作等方面的事情),HTTP/TCP、Linux、数据库、Web服务器、第三方库和框架、Web基础(HTML/CSS/JS/ES6) 、消息队列、分布式、虚拟化、RPC、缓存、搜索引擎、微服务、上线流程、趁手的开发工具、调试流程、分布式文件系统、安全等等,随便一想就这么多内容。当然最难的和最有价值的是工作经验。只会编程语言算什么?你有什么竞争力,你给个有点悟性的本科生2个月时间工作起来不会差很多。一定不要放大编程语言对于找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插个话题。应届生找工作对语言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系统、Linux、计算机网络甚至英语这些基础更重要。希望还没有毕业的同学能够抓紧时间多多充电。多看书多时间多刷题。
一、第一印象----外形内饰。虽然我对软硬内饰无所要求,但无可否认,大多数的消费者,对于买车这样一宗大宗消费,对外形、内饰还是非常在意的。仅从外形内饰上来看,宋真心是颠覆了我对比亚迪一直以来的印象,赞一个,对于年轻人来说,宋的颜值可圈可点。
二、动力。
不知道大家对动力怎么看的,可能有人认为要动力充足,有人认为够用就行,这个随心了,但不管怎么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对这个一定要有充足的认识。
宋搭载了1.5T手动和2.0T自动两种类型。这里有很多不是很了解比亚迪的新朋友,作为一个使用比亚迪涡轮发动机两年半的消费者,我想真心赞一个比亚迪发动机的动力参数,确实牛。下面这段,论坛里很多懂车的就不javascript.:void(0)用看这些了,但是对车研究少的人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下。
同样排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其动力输出是差异很大的。发动机除排量外,供油方式,功率,扭矩的不同,发动机的品质也是不同的。
供油方式与动力和节油都有关,宋的供油方式标了个缸内直喷,这个缸内直喷是德国先进技术,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大部份是自造,但这个缸内直喷用到的高压油泵是德国进口的,实用时发动机声音发出哒哒的声音,这是高压油泵的声音,听听带高压油泵的奥迪发动机声音,一样样的。我的思锐,正因为用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分层燃烧(市面上好象只有部份奥迪有,其它大众系车到时了中国把这个最先进的技术阉割了),油耗很令人满意。宋不知道有没有用分层燃烧,反正这个技术中国市场上的车很少运用,消费者一般也不关注,但真有用,可以百度下,光一个分层燃烧,可节油10%-15%。
马力和功率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这个参数的最大值决定一辆车的最高速度。对选车的人,我建议可以直接忽略这个数值,因为在中国,所有道路限速,车速再高也是摆设。
最大扭矩,这个是发动机最重要的一项参数,关系着车起步加速,爬坡能力。一辆车看发动机动力是否强劲,除了看排量,最重要的就是看最大扭矩。宋的最大扭矩是240牛米,光看这个数值你可能没概念,但做下对比就知道了,奇瑞瑞虎1.5T,最大扭矩205牛米,宋要高出17%;长城H6最大扭矩210牛米,宋要高出15%。宋2.0T,最大扭矩320牛米,同样号称2.0T的众泰T600,其最大扭矩居然只有250牛米,宋要高出28%这样惊人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号称2.0T的众泰,其扭矩带来的加速能力也就和比亚迪的1.5T是差不多的。我可以说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和成本有关,为什么比亚迪涡轮增压发动机扭矩很高,而很多品牌这么低,使用的涡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关乎成本。比亚迪用的是博格华纳产的大涡轮,而瑞虎、众泰、长城等使用的是小涡轮。这其实是一般消费者完全想不到的,是去年我去长城4S店,和经理闲聊,说为什么长城扭矩这么弱,4S店经理告诉我的,后来回来一查资料,才恍然大悟。
再说个事,我表哥3年前买的H6,用了不到半年就卖了,问他这么火的车为什么卖,表哥的回答是,动力太烂了。这话住在平原,不经常去山区旅游的人是永远感受不到的,对于住在山区的我,很容易理解,我表哥住神农架林区,出门就是大山,动力不足可不象平原一样仅关乎感觉,这是关乎生命的事。经常跑山路的都明白。
汽车发展到今天,外形,内饰,各种花样翻新,但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汽车的核心指标是动力,不说是要超强动力,至少也要动力足够。
其实正常来说,1.5T应该足够用了,对于经济宽裕点的,我强烈建议买2.0T。开了比亚迪1.5T思锐这么长时间,中速下山区超车基本无太大压力,但是小排量是个硬伤,1.5吨重的车,超低速行驶时,转速较低,这时候涡轮是不起作用或者说可以忽略的,这时候动力压力直线上升。想想吧,宋车重1.6吨,压力会更大。当然,如果你不在乎这一点,1.5T其实更经济实用。
三、配置。
宋的配置可谓很潮,很吸引年轻人。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有人声称的配置无用论完全是谬论。当然对于我来说,关心的不是潮的配置,是关于安全的配置,这些必须有,否则,再好的牌子我直接放弃。
具体宋的配置我就不谈了,我只谈选车应该注重哪些安全配置。首先是主动安全配置:
ESP。 作用大家自己百度;
轮胎。 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家用车轮胎也是分级别的,看着有的人用着安全时速130公里的轮胎敢跑180公里,我只能说无知者无谓,这是拿生命当儿戏。我的思锐,轮胎级别是W级,安全时速270公里。宋的轮胎级别你们自已查下。 胎压监测。 好多人说无用,其实很有用。轮胎扎胎很多时候是慢撒气的,当轮胎扎胎漏气时,你可以轻易通过胎压监测发现,避免路上趴窝。不知道扎胎上了高速,爆胎出事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倒车影像和全息影像。 我单位有一个专业司机,在一次倒车时差点压死一个在车后玩耍的孩子。这不是开玩笑,再专业的司机,面对盲区只能小心再小心,但有时小心也无济于事。有了倒车影像,这些事故的概率会直线下降。
其次是被动安全配置。
前后防撞梁,车门加强钢筋。 多少车节少了这些东西,但消费者不知道,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拆车坊,前后防撞梁越结实,越能防止车头车尾过度溃缩挤压车内人员,车门加强钢筋也是一样。看过很多新闻,节省这些的已经成了某些车企的潜规则,这些不直观。去年看个新闻,一个比亚迪S6撞上一合资小车,硬是把一个三厢车撞成了一厢车,我想问,生命重要还是那块钢板的成本重要?是生命重要还是靠车轻节油重要?很庆幸,比亚迪这方面真的不错,我的思锐上过拆车坊,防撞梁前后均比一般行业标准要高不少,车门全是三根加粗加强钢筋。
气囊。这个不多说了,最好直接6气囊的。当初没买思锐低配,其实就这个原因了。
说了这些,大家还认为配置无用吗?
四、价格。
对于买车来说,价格其实是首要因素。作为一个理性的买车者,首先是给出预算,或者是10万元以内,或者是10-20万元,或者是100万元。有了预算才选车。没必要去问,为什么奔驰GL450要卖100万。如果这款车不是我价格预算内的,直接PASS掉。对买车来说,先定预算再选车,而不是先选好了车,再看车的价格。由此会引来很多不好的心情。
著名的代码编辑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Github Atom、Sublime text、Adobe Brackets
最推荐的一种:Atom
推荐理由:
链接:如何评价 GitHub 发布的文本编辑器 Atom?
作者:韦易笑
用过不少编辑器:UltraEdit / EditPlus / (G) Vim / GEdit / NotePad++ / TextMate / ProgrammerPad / Sublime 。确实是工作上用他们写过代码的。而 VSC / Emacs 只是体验了一下基本使用方法,算不上真用。用下来的结论是:Atom 比 Vim 更 Vim,比 Emacs 更 Emacs,同样,比 Sublime 更 Sublime。
Atom 唯一的槽点就是“卡”,不过那是去年的情况了,1.0后性能数次大提升,比起sublime/vsc之类虽不算流畅,但同时编辑20个数千行的文件没有压力。如今让人感觉慢的地方主要是启动loading(也大大短于eclipse, idea),使用时并没察觉它比其他编辑器慢再哪。而文本编辑器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让你工作更快更有效率”。下面说说为何 Atom比其他更有效率:
兼容VIM模式
这无疑团结了一大班 Vim过来的用户,Sublime虽然也有VIM模式,但是Sublime在 mac下面的vim模式有bug,我习惯用 hjkl来移动光标,sublime再mac下hjkl移动有问题,且我习惯CTRL_[来返回NORMAL,手指不离开主键盘区,而sublime的vim模式只支持ESC返回,加上其作者经常神秘消失,最稳定的2.x版本已三年没有更新,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修正。
由于Atom的定制程度直追 Vim/Emacs,它的vim模式能够使用插件来实现,而不像sublime必须builtin,Atom的VIM模式除了官方实现外还有很多用户实现,各有所长,你不喜欢可以换,Sublime就傻逼了,觉得builtin的不行,你就没办法了,而且作者不更新你也没办法。
Atom里的Vim模式并不是强制的,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这样入门用户也不会觉得困难,但是如果你用惯Vim的话,使用Vim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率,我觉得Vim/Atom-VimMode能够提升效率的地方有以下三方面:
1. 手指不离开主键盘区:
所有功能皆能在主键盘区完成,不用去按方向键,不用把手挪去按Home/End,更不用动鼠标。就像咏春中强调中线理论,认为一切动作围绕中轴线开展,守护自己中轴线的同时攻击别人的中轴线。Vim/Atom-VimMode中,双手不但从不离开主键盘,并且八根手指随时守护再HOME位(ASDF, JKL;)有动作就移动,然后马上归位。
2. 细粒度微操作:
星际/dota玩的好,微操基本功,微操又快又精确,Vim/Atom-VimMode一样,比如:
if (xxxx) {}
很多人编码时习惯“成对编码”,写了申请资源的代码,先把释放资源写了,写了左括号,先把右括号给补充完,当你写完第二行代码时,需要用到“再1-2行中间插入一行”,此时你的光标停留在第二行,传统编辑器你需要:按上箭头移动光标到第一行 - 按END键去到第一行末尾 - 按回车插入一行,mac下的END键还需要用CMD+右来组合出来,而Vim/Atom-VimMode中,你只需要shift+o即可,手指完全不离开主键盘区,不用像传统编辑器那样,右手先移动到箭头区又移动到HOME的小键盘区,再移动回主键盘区这么麻烦,类似还有:
使用o直接再下一行插入,避免 END/回车
使用I再行首插入,避免移动半天光标。
向前/后移动一个单词到单词头、尾。
快速更改当前单词,用/来快速搜索移动光标。
dd+p来快速移动代码块,取代shift+方向键半天。
shift-j 来两行合并成一行,代替 HOME, back 若干次。
。。。
你再编辑代码的时候,90%的情况可以直接一步完成,这就叫细粒度微操,而且整个过程手都不需要离开主键盘,不像传统编辑器那样,若干笨重的操作组合再一起,操作不够细步骤多的同时手还要再:主键盘区,方向键区,扩展键区 来回移动,效率奇低。而Vim/Atom-VimMode下,手指随时守护在home区(ASDF JKL;),所有微操都是围绕HOME区进行,不会移动到任何主键盘以外的区域,更别说用鼠标、触摸板。
3. 批量操作:
比如要给下面代码每行后面加一个分号:
var x = 1var y = 2var z = 3console.log('result is ' + (x + y + z).toString())
一般做法是:移动光标到行末-END-分号-移动光标到下一行,Vim里面不需要移动光标到行末,只需循环敲入:“A;ESCj” 即可,本来操作就少很多。这还不是最少操作,更少操作是利用Vim里面的句号“.”功能重复上一次操作,即第一行“A;”补充了一个分号后,第二行只需要按一下"."即可重复,于是最后操作变为:
第一行:A;ESC
后面所有行:J.
超级爽快的操作,这样的操作还很多,你还可以单条命令对一万行代码重复上述步骤,或者把c代码拷贝到go里面先一句话把所有分号给删除了。Vim下面的名言:绝不重复。
总之如果你熟悉 VIM模式,用 Atom能感到完全自由的方式,随心所欲的书写代码,而不是被书写这件事情费脑筋,解放大脑完全用于思考而不用于打字。但是同时对不习惯VIM的人照样友好,或者对想使用VIM的便利却又痛恨VIM这个软件的简陋的人带来了福音。
脊椎记忆
“同样动作重复300次,肌肉就会有记忆,而一个动作重复600次,脊椎就会有记忆”
-- 李小龙
编辑器就是关于脊柱记忆的东西,所以多投入一些时间去了解你使用的编辑器,掌握他们的各种快捷操作和高级功能是一个能让你事半功倍的好主意。
格斗游戏玩的好的人有很多,下等高手靠熟练,中等高手靠反应,上等高手靠意识。更熟练的掌握你的编辑器,让更多日常工作固化成记忆记录再你的脊椎上,使用的时候,脊椎这枚协处理器就能完成代码编写,一个操作,刚一想到,脊椎就自动执行出来了,小脑腾出空间来组织判断,大脑腾出空间来思考更重要的东西,就像你走路,你不用思考迈腿那么自然,别人一拳过来,你潜意识一动,一连串动作就出去了,一只飞蛾飞过来,你潜意识的闭上眼睛保护眼部,这就是脊椎记忆,如果还要经过大脑绕一圈,反应慢不说,大脑这颗cpu都用在这些琐事上了,思考的时间自然少了不少。
所以从内到外的了解你的编辑器,并且熟练掌握他们,是对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投资,Atom的全平台支持,开放源代码,深度可定制等三个特点,比起其他闭源的,平台支持不全的,扩展少的编辑器来说能让你有不同层面的了解机会,同时为你提供足够的空间。
深度可定制系统
Vim/Emacs的精髓在于:“可以调教”,本来不顺手的东西,只要容易调教,假以时日,都会慢慢变得越来越顺手,越来越“懂你”,越来越“贴心”,以至于后面大家都离不开它了。而 Atom 也同样是一款容易被你调教的编辑器。先前给vim写过插件,给sublime写过插件,如今给Atom写过插件,横向对比下来,几个结论:
插件能做事情多少:Atom Vim sublime
插件开发学习门槛:Vim Atom sublime
插件开发文档丰富:Atom sublime Vim
Atom 的定制化程度远远高过sublime之类(不用实际看法,看看双方开发文档即可),直追 Vim / Emacs,sublime的大部分定制无外乎改改json,插件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Atom 的定制化系统主要有三方面:
1. 细致:
设计之初就考虑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能定制,见官方文档,以及插件:vim-mode,minimap (稍微了解下这两个类似的功能再 Atom 和 sublime的实现就能知道 sublime被甩了多少条街了)。可以细粒度的控制编辑器内所有行为,小到移动一下光标,删除当前一个字符,大到打开一个面板,比如 “core:more-up” 可以向上移动一行光标,“window:focus-pane-on-left” 可以把焦点设置到左边的面板,atom内核和大量第一方第三方packages 都是以命令的方式把基础功能提供出来,你可以随意互相调用或者设置热键。
除去命令外的API层面,几乎每个部件每个像素点都可控,比如这样的插件你永远无法再 Vim / Emacs / Sublime 下面见得到:activate-power-mode。
2. 直观:
由于使用 javascript/coffee进行开发,但 javascript/coffee是属于即便你没写过他们,读都能读得懂,VimScript就不一样了,虽然也能做相同的事情,但实话实说,晦涩难写,比如我要取得当前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在 VimScript里面需要这么写:
let l:path = expand('%:p:h')let l:name = expand('%:t:r') 或者 let l:name = expand('%')
而在 Atom 里我们用atom自己的功能直接取出路径来,然后进行切割:
var fullpath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getPath();var filename = path.basename(fullpath);var filepath = path.dirname(fullpath);
就问大家一下?哪段代码更友好直观?你一眼就知道在做什么?你更愿意用按照哪段代码进行插件开发?是上面的VimScript?还是下面的 javascript ?
结论是很清晰的,Atom的 javascript开发插件更简单直观,即便没文档,看别人怎么写的自己也会了,同时灵活性大大高于VmScript,各种事件处理回调,javascript天生擅长做这些事情,还有第二行,第三行,我们用到了 node.js 的 path模块,进行文件路径切割。这样的写法,再VimScript 里面基本是无法想象的。
Vim是强大,但是毕竟是30年前的东西了,即便最熟练的 Vimer 也都承认 VimScript 的晦涩难懂,阻碍了很多人为其开发插件。而给Atom开发插件,只需要掌握javascript,掌握 javascript的人很多,学习了javascript你也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不像VimScript那样只能用在Vim里面,而正因为其晦涩,Vim新版本开始支持内嵌 python的写法:
python EOF
import random
print random.randint(0,10)EOF
VimScript中 Python等动态的支持正是说明其开发维护者也承认 VimScript本身的古老,对比现代编程语言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缺乏强大的描述能力,难以构建复杂的功能模块,才会去支持Python内嵌这样的写法。可大量的工作还是需要再Python之外完成,同时,并非所有平台自带的Vim都支持python,除了mac外,所有debian / ubuntu 发行版自带的Vim都不支持 Python。导致你想写一个通用的扩展还得判断下是否 has('python') 没有的话老老实实用 VimScript 去实现它,这不是折磨人么?
Sublime里面可以用原生 Python 写扩展,比 VimScript爽,但是 sublime 的插件能做的事情还不及VimScript的一半,所以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写出高端的功能来呢?
3. 强大:
Atom的内核 Electron (原来的 Atom-shell)可以理解成:Chromium + Node.JS,而整个Atom的界面,你可以理解成就是一颗 HTML 的 DOM 树结构,这意味着你可以这样:
var 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iv.innerText = "abc"; atom.workspace.addBottomPanel(div);
就可以简单的在 atom 里面增加一个显示对象,这意味着再给div加个 html的 onclick就可以实现GUI交互,界面上的对象随便写点html代码就可以控制效果,意味着你可以使用 jQuery 来为atom增加新面板,意味着你只需要写一个简单的 .css 文件就可以把 Atom 整个编辑器的外观给修改了。这在 Vim/Emacs 中是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sublime基本就别提了。
大量的前端开发技术和 Node.JS 基础模块供你任意使用,正是由于近年 Chromium / node.js 系列技术的成熟,和 Atom / Visual Studio Code 这类基于前端技术的客户端软件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客户端(桌面+移动)软件开发的新方向。
做VIM/Emacs不能做的事情
Vim/Emacs过去给人的映像是:几乎能做任何事情,确实如此,但毕竟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了,而他们一直坚挺到现在一方面是操作便利,更重要的是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一款又开源又具备同样操作便利性和可扩展性的编辑器,所以Vimer, Emacser 们最乐意展示给别人看的就是他们又安装了什么插件,急于展示可以把 Vim / Emacs 装扮成了一个多像 IDE 的东西,而今天这个“可以做任何事情”的高度可定制特性已经被Atom所吸收并完全超越,就像 Atom 的开发blog:“ Introducing Atom” 上说的一样,对易用性和可展性 “决不妥协” :
We think we can do better. Our goal is a zero-compromise combination of hackability and usability: an editor that will be welcoming to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on their first day learning to code, but also a tool they won't outgrow as they develop into seasoned hackers.
抛开易用性的这个 Atom 的明显优势不说,前面其实已说了不少 Atom 比 Vim/Emacs 更灵活强大的地方,可能有些人还有疑惑,不是说 Emacs “没有不能做的事情” 么?你看 Atom的面板里面可以嵌入一个 Terminal,Vim/Emacs一样可以嵌入啊,为何还说 Atom 比它强啊?
没错,Vim用久了会产生心理舒适区,多模式编辑使人神清气爽,命令化文本处理让你赏心悦目,但是受限于本身机制用久了会容易痛苦挣扎:虽然vim的各种扩展似乎什么事情都能做,但每个扩展却只能做到70分,总有那么30%的地方做不到位。所以用的时间长了,上半身爽的要死,下半身痛不欲生。。。。
Vim/Emacs即便大部分扩展功能也都可以称为“能用”,可几十年的历史包袱太沉,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讲就是禁区,比如诡异的标签功能,容易误操作的buffer/窗口切换,缺乏异步机制,编译时间长只有傻等着,无法跟Atom一样边读代码,边运行程序看结果,对照输出结果和源代码找问题,连实现个内嵌终端都用了若干年,还实现的那么别扭。。。。。。。。。
这类硬伤有许多,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minimap,就是 sublime那种大家喜欢的文档缩略图,这个现代编辑器必备的功能,谁能用 Vim/Emacs 实现一下看看?Atom 可以衍生出 Visual Studio Code 这样漂亮的编辑器,Vim/Emacs能衍生么?Atom可以随便用各种先进的前端技术,不当可以嵌 Terminal我甚至可以再 Atom 嵌入一个 js版本的 DOSBOX 玩老游戏《命令与征服》:
Play DOS games online
当然这样并没有任何卯用,但是如果在 Atom里面内嵌一个浏览器,方便的实时预览html/css的效果呢?或者 Atom 里面内嵌一个 Markdown Previewer ,实时查看 Markdown 的效果呢?请问 Vim/Emacs 里怎么实现法?
Atom插件演示:markdown实时预览,左边写右边即时更新,100%兼容github的markdown语法
Atom插件演示:正则表达式图形化,鼠标移动上去自动显示
十分期待未来各种免费开源数学计算库同atom稍微集成下,就可以让你左边写一个等式,右边图表就能出来,是多麽爽的一种体验啊?
Atom插件演示:color picker,快捷键打开取色面板,取完后直接生成代码插入光标之后
Atom插件演示:代码中表示颜色的语句直接用该颜色上色,可以根据文件扩展名,对特定文件打开
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么多优秀的插件,只想说,如今 Atom 作为 Vim/Emacs 的继承者和超越者出现了,所以社区对 Atom 的反应也是热烈的,看看下面一组数据,截止今天(2016年3月15日),Atom共有扩展插件 3500+ 个,发布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呢?
Sublime的插件(Stats - Package Control)大概 3500+个,但是sublime发布了5年的时间。
Emacs 的插件大概有2900个,可Emacs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 25+年的时间。
Vim 的各种插件虽然有9000个,但是Vi/Vim系列的历史长达 30+年,是atom的15倍。
这就叫社区的活跃度的区别,为什么短短两年那么多开发者先后给atom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扩展,为什么大家对atom的热情那么高?为何好多人接触了atom一段时间后都深深的爱上了它?这是有原因的。
再谈性能优化
很多人错误的觉得 Atom慢是因为使用了 JavaScript/Coffee 等 Web 技术,所以先天慢,其实这是个误区,即便使用 Web 技术它也还能快很多,同时再慢可以往C++层的 Electron 挪啊,这也是这几个版本优化的一些方向,基于 Atom 开发的 Visual Studio Code 可以那么流畅, Atom 性能优化空间还很大,了不起多参考下自己的儿子,同样开源的 vscode怎么做的。
同时 Atom编辑器1.0版本以来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js层的各种渲染优化,控件优化,延迟绘制,延迟加载,只绘制当前需要的东西等,另外一方面是将一些核心数据结构移动到 Electron 的 C++层,如今1.54版本性能较去年版本已经有了本质区别,运行时加载是慢些(但也比eclipse快很多),实际使用并没觉得不如别的编辑器,况且,js层的优化和C层的优化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步。
不过我不太喜欢 vscode 使用 Typed Script 进行开发,用点标准技术不行么,Atom使用 JavaScript/Coffee 写的多爽,如今 Atom 正在准备慢慢的切换到 JavaScript 的新标准 ES6 上。其次 vscode 快是快在“做的事情少”,主要是可扩展性方面的努力远不及 Atom,插件机制相对弱智,所以 vscode 的社区如今还不是特别活跃,扩展也少,发布一年多只有差不多300+个扩展,远不如 Atom 的情况,如果 vscode 还是按照现有结构开发下去,可能永远不会拥有 Atom的灵活度,这样再未来就无法拥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插件。
再说开源免费
UltraEdit 单用户版本价格: 79 美刀
UltraEdit 服务器版价格: 229 美刀(多人登录同一台服务器的桌面使用),企业版更贵
EditPlus 单用户版价格: 35 美刀,而且还只有windows版本,
Sublime 单用户版价格:70 美刀
TextMate 单用户版价格:48 欧元,而且还只有mac版本。
这些都是钱啊,可能你会说可以免费试用或者破解啊,是的个人可以,但正常来说sublime这些试用指不能拿来搞生产不能拿来工作的,个人你用用可以,但国外人家守规矩,不会乱用,这意味着失去一大批为其开发扩展的国外开发者,同时站在公司考虑IT方案的角度,免费试用和破解将来都是潜在的麻烦,现在上百人的公司微软都会来收windows的钱了,版权问题越来越严肃,你得把这笔潜在费用考虑进去,同时这些闭源的或者单平台的东西,并不值得再上面花费过多精力和投资。
抛开扩展性问题和价格问题,我们再来看各个热门的免费编辑器的试用情况:
Notepad++:免费,开源,只能运行于windows
PSPad:免费,不开源,只能运行再 Windows
Gedit:免费,开源,只能跑再 GNome下,Ubuntu用用,Windows/mac版本简直是残缺的。
Programmer's Notepad : 免费开源,只能跑 Windows
Notepad2:免费bu不开源,只能跑 Windows
更关键的是:闭源的东西个人作者可能失去兴趣不再更新,商业公司的话,你需要一个功能,就只能无限期的等待他们发慈悲加入进去。而免费开源的很多其他编辑器除去平台兼容性问题外,更重要的时扩展性差。
而同时满足:免费+开放+强扩展性的编辑器如今就只出现过三个:Vim / Emacs / Atom。他们是真正属于使用者的编辑器,他们能变成使用者希望变成的样子。这些曾经出现过得收费的或者免费的编辑器,凭借着一两个自身独有的 “卖点”,再某些时间段内都曾经流行过,可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如今他们都统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一页可以翻开了。终端环境的话确实 Vim / Emacs 继续下去,但桌面环境的话,Atom将会继续向前,走出新的一步。
两个槽点:
1、脚手架里带的 Node 部分,主要充当的是 WebServer,跟浏览器有什么关系?最后都是要 Webpack 打包成纯粹的 html/css/js 项目的。
2、Vue 是【前后端分离】【前后端分离】【前后端分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下的产物,你还要再用 PHP 倒腾回去?emmm……业内确实有 PHP + Vue 直出模板的一些探索,但显然 vue-element-admin 不在这个行列里。